|
青少年的学业负担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综合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作业治理问题已然成为青少年学业负担的关键要因,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治理作业问题迫在眉睫。在社会舆论不断热议青少年学校作业问题的背景下,教育部日前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作业的总量、类型、设计、指导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为切实纾解青少年学业负担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对义务教育学校的作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严格落实《通知》要求,不折不扣地治理好青少年作业问题,正成为考量义务教育学校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是锚定作业治理的育人导向。虽然作业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但却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建设,更关系到青少年能否主动达成教育教学效益、实现全面成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义务教育学校提高作业治理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需要明确作业治理的育人导向。作业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不能将作业完成度、合格率等指标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是理应明确作业所独有的育人功能,即作业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而是实现从课堂育人到课后育人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促进青少年长时段成长的基本过程。通过作业,教师能够教育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内所学到的知识,不断形成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并切实养成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义务教育学校理应科学谋划作业治理的顶层设计,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到作业治理的本质与价值,认真开展作业治理的系统性校本调查,不断明晰作业在育人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查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标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任务要求,切实解决好作业设计、布置、反馈等多个环节中的问题。同时,切实扭转唯分数论的作业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理性辨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潜能,深刻认识到作业所独具的育人功能,并在与学生、家长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协同中进一步锚定作业治理的育人导向。
二是建构作业总量的调控机制。学生作业之所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与学生作业总量过大有关。对于义务教育学校而言,切实提升自身的作业治理能力,必须科学建构作业总量的调控机制。在教育实践中,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业要求,所产生的作业容量各不相同。然而,青少年却需要同时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学业要求,这就很容易造成作业总量的失控,存在加剧学业负担的潜在可能。因此,如何协调好不同学科的作业要求,实现作业容量的总体控制,成为作业治理的重要过程。一方面,建立作业时长报告制度,各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前需报备学校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记录、统筹当日的作业总量以及学生可能完成的学习时间,从总量、总时长两个角度加以调控,并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建立学科作业协调制度,由班主任等主要责任人协调不同学科的作业量,从总量控制的角度为本班级学生妥善协调不同学科的当日作业,精准匹配学科作业数量,同时兼顾不同学科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防止出现偏科现象,并由班主任等主要责任人为学生系统发布当日作业清单。
三是强化作业质量的预警机制。质量是作业治理的生命线,切实提高作业质量是彰显作业治理成效的重要标识。虽然社会舆论热议中小学生作业时,大多关注的是作业数量、时长等显性信息,但实际上作为隐性要素的作业质量更为重要。那种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只是一种无意义的训练,那种目标较高、完成过程较为复杂的作业只能加剧青少年和家长的对作业的焦虑感,而那些具有惩罚性特征的作业则让青少年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无益于作业育人本质的最终实现。因此,切实提高作业质量,需要义务教育学校建构作业质量的预警机制。一是形成作业类型的预警,处理好纸质作业、口头作业等不同作业类型之间的关系,当学科教师仅仅关注某一个单一类型的作业时,应及时提示教师调整作业类型,优化作业结构,以此减少作业对青少年的压力感。二是形成作业内容的预警,处理好不同学科作业内容所占用的时间,推动不同学科教师建构“作业共同体”,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合理确定不同学科的所占比重,以此实现作业内容的最优化治理。三是形成作业难度的预警,处理好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对作业难度形成不良反馈时,需要及时关注学科作业难度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以此降低作业对青少年的潜在影响。
四是改进作业设计的监控机制。《通知》明确指出,“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作业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作业治理过程中务必关注的核心环节。表面上,义务教育学校中的教师能够主动开展作业设计,但作业设计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都充分反映出作业设计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作业治理过程中,亟须改进当前学校作业设计的监控机制。一是推动教师明确作业设计的深刻意义,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精心设计高质量的课后作业,在作业设计理念上进行监督和引导。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平台,采用电子书包等丰富作业的实现形式,创新作业的类型和方式,逐步实现“智慧作业”,提高作业治理的监控水平。三是根据本校学情实际,在数量、内容、难度等多个角度精心开展作业设计,面对学有所长、学有所困等不同特征的学生,着力强化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个性化,真正实现作业监控的生本化特征。
五是增强作业治理的法理认知。强有力的法律系统是保障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面对一些作业治理方面所出现的现实问题,义务教育学校真正实现作业治理,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照章理事,按规行事。反之,如果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法理的重要价值,那么在作业治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干扰教师的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家长的知情权等实践误区。为此,义务教育学校提升自身的作业治理能力,迫切需要增强对作业治理的法理认知。一是认真学习有关作业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深度研讨《通知》对于当前作业治理的总体要求,将相关规定转化为本校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二是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制度,精心安排作业设计的校本实操过程,为青少年建构高质量的作业。三是对有关违法违规的作业设计、布置、评价等开展有针对性地治理,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作业治理的法理认知。
六是压实作业治理的主体责任。义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业负担产生的直接主体,也是作业治理的关键主体。深入贯彻落实《通知》要求,务必压实义务教育学校作为作业治理主体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在作业这样的教育细节上,更是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为此,义务教育学校应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动推动教师开展以作业为主题的校本研修,将学校对作业治理的总体要求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不断强化教师团队主动开展作业反思、研修的治理自觉,从而形成作业治理的中坚力量。二是切实形成作业治理的校本方案,在对作业整体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聚焦学校作业所出现的核心问题,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治理方案。三是积极针对作业治理开展教育督导,维护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治理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予以惩戒,督促检查教师的作业布置、设计、评价等相关环节,真正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作业治理能力。四是及时与学生、教师等相关主体进行有效沟通,倾听来自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声音,在开放办学、协同治教的理念下合作开展学校作业治理,在多主体间逐渐压实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治理的主体责任。
(作者:张聪,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
|
|
|
助力中高考!考试期间学校周边500米内禁止建筑施工作业 |
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从"心"开始护航留学路 |
|